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改革 > 服务业发展
关于对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001号《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实现“智造之都”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信息时间:2020-11-05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民建许昌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实现‘智造之都’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收到提案后,市发改委高度重视,结合工作职能,认真研判,会同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科技局以问题为导向、以建议为引领,精准发力、狠抓落实,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不断健全我市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顶层设计,进一步促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贵单位在提案中针对加快我市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智造之都”提出了很好的对策与建议,为我们工作思路的展开提供了新视角。现就贵单位提案中的具体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我市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问题,提出以“智造之都”为目标,以智能制造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建设。今年6月份,长葛市产业集聚区、禹州市和河南森源重工有限公司被评为首批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全省共30个试点单位,其中:企业15个,园区、集聚区12个,县区3个)。
(一)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建设。为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行动,全市新增使用工业机器人2000台套,重点企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50以上,新增64条智能化示范生产线。仅去年一年,就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80个,总投资159亿元,在全省智能制造观摩点评活动中蝉联小组第一。目前,全市建成智能工厂9个、省智能车间10个,企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超过60%。
(二)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出台了《许昌市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抢抓作为全省综合工业互联网平台首家市级平台发布和建设契机,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组建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供应商联合体(包括平台服务商、技术提供商、资金提供商),聚焦中小企业“订单、成本、质量、交期”等核心业务痛点问题,为企业定制式开发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许继仪表“许继能源电力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5G+搅拌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已通过2020年河南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审核评定,进入公示阶段。
(三)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是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鼓励物流、快递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持续降本增效。我市被列为国家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二是强化检验检测等服务业和制造业有机融合。瞄准我市制造业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已建成运营国家陶瓷、国家发制品及护发用品、国家微电网、智能充电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中低压电力装备等国家检测中心6个,河南省电机、漆包线、不锈钢、钧瓷、蜂产品、豆制品及淀粉制品等省检测中心6个,总量达到12个,已建成实验室面积10万平方米。三是开展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培育工作。推进信息化、5G、物联网等技术在制造业中融合应用。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13个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全市累计上云企业达到3336家,居全省第三位,今年新增企业上云企业1110家。累计完成对标企业373家(2020年新增43家)、贯标企业74家(2020年新增21家)。
(四)强化创新开放“双轮驱动”。在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开放“双轮驱动”,充分发挥人才对“两业融合”的支撑作用,设立15亿元的“许昌英才基金”,引进创业创新人才(团队)74个、高层次人才788名,吸引了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许昌创业创新。持续推进对德合作,目前累计达成合作协议96个、落地合作项目43个,百菲萨、欧绿保、史太白等一批知名德企来许投资,实现了“德国质量”与“许昌速度”的有效嫁接,成为河南对德合作的“桥头堡”。
虽然我市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标转型升级需要和先进地区来看,“两业融合”与制造业融合度不够,一方面,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不足,2019年,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4.8:54:41.2,服务业的比重偏低,原因在于,虽然工业规模总体较大,但发展动力整体上仍然处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阶段,物质材料消耗成本较大,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较小。企业整体实力偏弱,除许继、森源、瑞贝卡等10余家知名企业外,大多企业资本、技术、品牌实力等在市场竞争中无法与国内外大型企业抗衡。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推力不够。我市研发设计、物流服务、品牌营销等相对薄弱,产业协作配套体系不够完整,提供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企业发展需求。下步,必须抢抓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的机遇,在提高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拉力和提高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力上下功夫,加快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促进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关于“做好我市两业融合顶层设计”
为加快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完善我市两业融合顶层设计十分必要,今年6月份以来,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起草出台《许昌市促进先进制造业与先进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我们梳理了近年来出台的我市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相关文件,结合国家、省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有关意见,认真吸纳本次提案的建议,起草形成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实施方案》明确了“两业融合”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拟于近期报市政府审核。二是调整规划生产性服务业载体。根据省里的统一安排,聚焦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原服务业“两区”进行调整转型,今后纳入省管理考核的重点是生产性服务业园区。结合我市实际,我们考虑,市商务中心区保留,其他6个特色商业区所在县(市、区),依托现有基础新规划一个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园区,原则上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个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园区。目前,我们正在牵头编制许昌市服务业“两区”调整规划纲要,计划11月底之前完成。三是开展“两业”融合试点。在3个省级试点的基础上,再遴选2-3个产业集聚区和10家企业,作为许昌市“两业”融合试点加以培育,争取今后纳入国家、省“两业”融合试点。根据提案建议,我们将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市级试点,支持其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工作机制、统计、市场监管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市两业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四是将“两业融合”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构建产业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五是加大企业家培训、政策宣贯力度,在“两业”融合上形成政企良好的沟通机制。
三、关于“灵活运用供地政策”
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5号)等土地政策,引导土地用途兼容符合利用。针对产业集聚区内批而未供、低效闲置进行盘活使用,我市是全省的试点先行地市,对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弹性出让进行了探索。今年7月20日,长葛市成交2宗工业用地“标准地”,总面积58451.41平方米,成交价合计2451万元,是我省首批成功挂牌出让的“标准地”,标志着我市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迈出新步伐。8月26日,禹州市成交1宗工业建设用地使用权弹性出让土地,土地总面积68.07亩,成交价1065万元,出让年限20年。通过合理确定工业用地的出让年限、对履约情况进行跟踪问效,促进工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和循环高效利用。同时,指导长葛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提质增效三年(2020-2022年)行动计划》“1+6”政策文件,建设“智造之都”产业集聚区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下一步将结合各区的产业功能分区和布局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鼓励新型复合性用地的规划编制,提高新型产业用地在我市产业用地中的比重,促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保障企业两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
四、关于“积极发挥两业融合创新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把创新作为两业融合的重要动力,大力实施《许昌市推进“2020创新年”行动实施方案》。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制造业+互联网、制造业+人工智能等手段加速产业升级,大力培育9大重点新兴产业,避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两张皮”。尤其是抓好黄河鲲鹏产业,在产品研发、招商引资、产业配套、人才引进等方面持续发力。二是加快培育创新龙头企业。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掌握更多“独门绝技”,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后备企业培育力度,力争今年实现数量“翻一番”。三是加快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深化与中科院、北京邮电大学、华为的合作,加快中科院许昌智能制造中心、北邮国家网络交换重点实验室许昌基地、华为许昌创新中心建设,促进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在许昌转移转化。四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创新上动真碰硬,坚决消除不利于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坚决破除阻碍创新发展的制度藩篱,努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加大创新政策落实的督导,确保创新政策落地。
   五、关于“精准定位,培育两业融合新业态”
按照“两个提高”的基本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做大做强检验检测、大数据产业、工业电商平台三大业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一是建设公共检验检测产业集群。依托我市“一基地四园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基地;国家电力装备检测园区;国家、省检测中心集群园区;河南省智能制造检测园区;河南众拓检测科技园区)”着力建设一流的公共检验检测标准认证产业集群,塑造品牌,形成较大的领域、地域比较优势,助力许昌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已建成运营国家检测中心6个,省检测中心6个,总量达到12个,在建的有国家蜂产品、国家阻燃材料许昌中心及省机器人、烟草检测中心等,检验检测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检验检测将作为许昌发展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的战略抓手之一,力争“十四五”期间我市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梯、装备制造等领域继续实现国家检测中心的突破。到“十四五”末国家、省检测中心双双达到10个,高端检测平台总量达到20个,基本达到对我市全主导产业覆盖、全产业链服务、全标准参数实现,将其打造成地方特色名片。二是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黄河鲲鹏产业生态基地建设,重点围绕黄河科技集团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一中心、两基地”(即创新中心、生产和供应链销售基地),实现年产Huanghe品牌服务器35万台、PC机75万台的生产能力。支持禹州市实施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571”行动计划,寄托现有企业集聚、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等优势,加强重点企业培育,创新服务模式,重点推进颖云物联网小镇、中原云都数据湖产业园、中原云都数据巷、中原云都智慧街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形成产业集聚、优势突出的大数据产业园区。三是构建工业电商平台。通过推广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共享平台、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衍生制造等新模式,加快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配送、市场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服务项目培育;细化生产加工环境的分工与协作,鼓励生产加快环节中产品工艺设计、营销企划、市场调查等生产性服务的外包业务。充分利用许昌列为河南省与工信部、中国信通院合作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节点城市的有利条件,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平台资源,与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合作,构建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基础设施、能力交易、应用软件等综合服务。持续开展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培育工作,推进信息化、5G、物联网等技术在制造业中融合应用。
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科技局将会同其他市直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两业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各位委员、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提升产业能级,为“智造之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我市“两业”融合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2020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