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好家风 幸福一座城
【信息时间:2018-05-21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家庭文明和谐,关乎家庭成员福祉,也关乎社会文明进步。
    5月15日是第25个“国际家庭日”,全国妇联14日在京举办2018年度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专题节目,揭晓1000个全国“最美家庭”,我市辛纲家庭、张红彦“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他们是我市和睦家庭的典型代表,展示出许昌大地万千家庭崇德向善的精神面貌,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时代赞歌。我们期待,随着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的不断深入,社会上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最美家庭”,传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助推社会的文明进步。

2018年度全国“最美家庭”辛纲家庭 许昌日报记者 朱宁 摄

好家风让金色盾牌更闪亮
    ——记全国“最美家庭”辛纲家庭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也是家庭精神风貌的体现,是经过反复锤炼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精神品质。
    在市区,有这样一个家庭,祖孙三代同为民警,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干一行,爱一行,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公安事业奉献着热血和青春,展示出“最美家庭”的风采。
    “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断从家庭的土壤中汲取养分,听党的话,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5月19日,市公安局治安和出入境管理支队副政委辛纲对记者说。下一步,他怀着崇高的职业荣誉感,在保一方平安的道路上,将好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爷爷是抗日老英雄
    一提到辛家的家风,还得从辛纲的爷爷说起。
    辛纲的爷爷辛建,是一位离休老干部,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当过公安,跟随共产党、八路军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在硝烟弥漫中奔波,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
    辛建说,让他最难忘的是,1943年春季,日寇纠集优势兵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疯狂扫荡。当时,他在晋察冀边区定唐县公安局公安队工作,主要任务是看管犯人。5月2日,他和战友们带着20多个犯人在定唐县白合村一带翻山越岭与疯狂扫荡的日寇周旋,从日出一直冲杀到黄昏。在转移中,辛建和战友们与八路军某部会合,打退了日寇多次进攻,成功地冲破了敌人的包围圈。
    20世纪80年代,辛建根据回忆写出的《抗日时期的看守工作》一文,被当时的市公安局领导审阅后,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地,要求公安干警认真学习,时刻牢记党的宗旨。
    新中国成立后,辛建先后在许昌地区公安处工作,担任过郾城县委书记、许昌地委副秘书长等职,1983年离休。
    1958年8月7日对辛建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天视察许昌,辛建有幸亲身参与了保卫毛主席的任务。
    毛主席一行来到襄城县双庙村郝庄村视察,当步行到田间视察时,辛建大步迎了上去,毛主席伸手与他握手并询问他叫什么名字。
    “我叫辛建。”
    “哪个辛,哪个建?”
    “辛苦的辛,建设的建。”
    “你是辛辛苦苦地建设社会主义啊!干革命工作就得有这种不怕辛苦的精神。”毛主席听后乐呵呵地说。
    自此以后,辛建在毛主席的教诲下努力工作、断总结,逐渐形成了“对党忠诚,勤奋工作”这一家风。
    离休后的辛建坚持“人离休,思想不离休”的原则,长期担任市委机关老干部科党支部书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余热,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
    更为可贵的是,晚年的辛建克服了文化程度偏低和眼疾等困难,重新提起笔杆,将自己斑斓多彩的革命经历与所感所悟汇集成书,为当代社会留下了真实的文献资料,更为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每逢过年过节家人团聚,辛建总是趁此机会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党史、讲国史、讲自己的成长奋斗史,告诫子孙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必须加倍珍惜。
    “我们一家人意见不合的时候也有争论,但更多还是全家人一起的平等沟通。”辛建告诉记者,他们一家日常生活的氛围都比较融洽,一旦出现分歧,都会将观点摆出来,然后各自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谁对谁错一目了然。
    辛建一生勤俭朴实,一辈子做事坦坦荡荡,做人干干净净,一身正气,以传承好家风来倡导党的好作风。他的好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代。
    以身作则树榜样
    “我父亲离休后,时常用一言一行引导我继承家风、家训。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养成了孝老爱亲、辛勤工作的习惯。”谈起父亲,辛成学动情地说,“父亲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用家风经常教育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对自己的一生影响很大。”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先贤在建功立业的同时,都重视家庭建设,流传至今的大量优秀家风、家训、家书,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受益匪浅。
    受父亲影响,辛成学196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公安部门多个岗位任职,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对党忠诚,勤奋工作”这一家风都化为克服困难的动力,出色地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1995年,《枪支管理法》颁布后,辛成学负责全市枪支收缴和销毁工作,当年销毁各类枪支2万余支。
    2000年,辛成学负责建设旅馆业治安管理系统,当年抓获各类逃犯30余人。
    辛成学从事危爆工作以来,共销毁各类炸弹5000余枚、子弹1万余发、炸药2吨。
    1999年,为提升春秋广场形象,我市决定通过定向爆破,拆除莲城商场。时任市公安局治安科副科长的辛成学从受领任务到实施爆破,20多天一直奋战在工作一线。
    让辛成学没想到的是,清理现场时却意外发现了各类枪支20余支、手榴弹40余枚、炮弹30余发、子弹3000发。这些均是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性能极不稳定,非常危险。作为危爆物品处理专家的辛成学和同事们一起成功将这批枪支弹药转移并销毁,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
    辛成学带头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生活中,他讲求实效,厉行节约,能不花的钱坚决不花,能少花的钱尽量少花。在工作中,辛成学不忘初心,严格要求自己,克服了一道道难关,赢得了同事和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辛成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优良传统和家风,彰显着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向党组织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好家风代代相传
    警察,一个背负着神圣而光荣使命的名字,是安宁与幸福的象征,在和平年代又有谁能比得上警察的平凡、光荣和伟大?
    然而,在警察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
    辛成学的儿子辛纲于1998年警校毕业后,在公安队伍中快速成长。不管是刑事科学技术、治安管理,还是大案要案侦破、社会面控制,他都屡立战功,沿袭着父辈的作风。
    1999年,在市公安局巡警防爆支队工作的辛纲,通过设卡抓获陕西省咸阳市持枪杀人嫌疑人2人,收缴手枪1支,荣立三等功。
    2005年,他任市公安局刑科所副所长期间,出具各类鉴定书230余份,检验鉴定各类枪支160余支,出勘各类现场500余个。
    当年12月23日凌晨,鄢陵县城区十字路口一辆客车突然起火,造成死伤15人的惨痛教训。辛纲作为参战人员,通过对现场上万件痕迹物品的检验分析,找到并复原了爆炸装置,为案件的定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案件的顺利告破提供了可靠保障。
    ……
    2016年,他任治安和出入境管理支队副政委以来,共查处各类食品、药品、烟草等案件20余起。
    辛纲自工作以来,无论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手机一响,饭不吃、觉不睡,就投入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中去,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公安赞歌。
    据他的同事介绍,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会认真履行岗位的工作职责,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默默奉献。
    在妻子罗雷看来,从相识起,辛纲总是默默无闻,工作从不挑三拣四,无论什么事情都认真去做。他战斗在基层一线,工作特别繁忙,每天早出晚归。每当看到他拖着疲惫走进家门的身影,半夜睡眼蒙眬赶赴案发现场的身影,休息日忙碌做家务的身影,陪伴女儿学习嬉戏的身影……这一切让她感到既心疼又幸福。
    “为了心中的共同理想,我们选择了警察这个职业,也选择了彼此。只要相互扶持、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幸福就会像花儿一样绽放!”罗雷对记者说。(许昌日报 记者 朱庆安)

张红彦(左一)和孝和爱心团成员慰问村里的困难群众 许昌日报 记者 史晶 摄

“特殊家庭”的公益情结
    ——张红彦与孝和爱心团的故事

    “这个女人不简单!”“这个妇女不图名不图利,是个大好人!”“红彦身体力行,带领孝和爱心团坚持做公益。”……日前,记者在建安区河街乡陈胡村采访时,提起张红彦大家赞不绝口。“张红彦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妇女,却组建孝和爱心团坚持4年从事公益事业,用无私的爱回馈乡邻。”陪同记者采访的河街乡妇联主席王淑英说。
    今年37岁的张红彦,中等身材,黑黑的皮肤,干练的短发,明亮的双眼中透着农村人特有的质朴。采访过程中,张红彦和她“特殊家庭”的故事令人感动。
    孝老爱亲,人人称道的好媳妇
    2002年,张红彦与陈红立结婚。当时家里一穷二白,她和丈夫开始四处打工,家境慢慢得到好转。一年之后,他们手中有了积蓄,在村里盖起了新房。为帮着照看孩子,公婆也和他们住在了一起。至此,张红彦和丈夫终于有了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家。
    百善孝为先。对待公婆,张红彦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因为他们为她养育了一个好丈夫,自己的一双儿女又是经婆婆一手带大。
    每逢公婆生日或重大节日,她都会叫上丈夫弟弟一家给二老隆重庆祝,让二老尽享天伦之乐。公公常年疾病缠身,她和丈夫带着老人四处寻医问药,为减轻老人病痛,走遍了许昌市内大大小小的医院。公公住院,她守在病房,细心照料,每日端茶送饭、喂药擦洗,引得同房病友羡慕不已。公公去世,她一手操办丧礼,让老人入土为安。
    人常说,婆媳难相处,这种现象在张红彦家里却没有出现。
    “我与婆婆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我们之间更像是朋友……”说起婆媳关系,张红彦喜上眉梢。长期以来,我们从未因家长里短而争吵得脸红脖子粗,也从未因家庭琐事而闹得不可开交。“现在,我和婆婆像朋友一样交往。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找婆婆出主意,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也会在第一时间和婆婆分享。”
    如今,婆婆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太好,生活中张红彦几乎承担了全部家务,尽量不让婆婆操劳。
    经过多年打拼,张红彦家富裕了,她又开始热心公益事业。自2011年始,她每年春节都为村里7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并为每人发放生活补助100元,出资5万元为陈胡小学全体学生购买校服500余套,出资5000元为村内成绩优异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出资2.5万元为村内广场舞队、腰鼓队、秧歌队购买服装、道具。
    热心公益,孝和爱心团名扬乡里
    2014年10月,因一件小事触动,张红彦决定专为老年人服务,将孝老爱亲常态化持续下去。
    那一天, 张红彦在河街乡一家理发店理发时,看到一名衣着朴素的老太太,颤巍巍地将手中的小包裹一层层剥开,小心翼翼地捧着散碎的零钱,怯懦懦地对理发师说,她是老年人,理发能不能便宜点儿。当时,理发师不情愿地接过零钱,三下五除二就给老太太理好了。
    这件事对张红彦触动很大,老太太佝偻着腰离去的背影一直在她脑海中萦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村里有不少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他们也需要关爱,我们能不能为他们做一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张红彦对丈夫陈红立交流自己的观点。随后,在和本家婶子大娘聊天儿时将那天的情景又讲了出来,她无限感慨地说:“咱自己弯腰洗头还觉得累,更何况七八十岁的老人,恐怕咱村的老人没几个会自己洗头,一年也难得理一次发,更不要说洗脚、剪指(趾)甲了吧!”
    村里陈青云、胡桂英等几名妇女也深有同感,大家商量成立一支专门为老年人洗脚、理发、剪指(趾)甲的爱心服务团队,还进行了分工,你洗头、她洗脚、我剪指(趾)甲。因为张红彦曾经学过理发,就由她负责为老年人理发。3天后,张红彦自掏腰包6000元,在市区采买了理发工具和洗发用品。
    张红彦的举动得到了村“三委”的大力支持,村领导班子决定将为老年人服务的地点定在村委会大院,专门腾出房间作为理发室。
    村里村外的老人们得知消息,早早集聚在村委会大院,排队等候。这一天孝和爱心团服务老人、残疾人100多名。
    “净是瞎出风头,用不了几天这个爱心团就会解散。”起初一些人并不理解。面对个别人的冷嘲热讽,张红彦等人也曾想过放弃,但是看到服务过后老年人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望着他们渴望的眼神,想着他们的要求,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最终还是坚持下来,把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定为“孝心日”常态化开展。
    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过去了,不少人发现张红彦等人是真心实意为老人献爱心的,慢慢地流言蜚语平息了,张红彦几人的行为得到了群众认可。村内企业家、在外务工人员、经商者也尽己所能支持张红彦,有的捐钱,有的捐食品,有的捐米、面、油,有的捐洗护用品,还有的捐服务工具。有一名在市区开饭店的老板得知消息后,专门派出两名大厨,在“爱心日”当天为老年人烹制“孝心宴”。
    一年后,陈胡村孝和爱心团正式成立,张红彦出任团长,接受区领导建议,将每月农历初九定为“敬老服务孝心日”,寓意长长久久。
    为提升服务质量,2015年,张红彦自费组织大家到河北邢台孙家寨学习付宏伟的孝道文化。2016年,孝和爱心团的服务内容由单一的洗脚、洗头、理发、剪指(趾)甲,延伸到陪聊天儿、文艺表演等。
    成风化人,“特殊家庭”在行动
    张红彦给孝和爱心团定了一个规矩:每月农历初九为“敬老服务孝心日”,这一天集中为当月过生日的老人过集体生日,为村里留守老人、困难群众理发、洗脚。在此基础上,孝和爱心团还不定期开展公益活动。
    “红彦可是好人呀!她经常领着人来俺家,吃的穿的用的都送到了,他们待俺就像亲人一样!” 日前,记者在陈胡村贫困户韩红军家采访时,韩红军的母亲对张红彦和她的孝和爱心团赞不绝口。
    每到“敬老服务孝心日”来临,孝和爱心团成员都会提前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好,专心为老人服务。到了那一天,有生意的交给别人打理,外出跑运输的暂停,在外打零工的回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张红彦团队的感召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加入其中,党员干部、学生、教师、个体工商户、邻村群众参与进来。孝和爱心团由刚成立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42人,年龄最小的十几岁,最大的65岁。
    “孝和爱心团成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心往一处想,已经成为一个大家庭。”张红彦说,“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其中,将尊老敬老爱老之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长盛不衰。”
    如今,陈胡村悄然而变,婆媳融洽了,家庭和谐了,邻里团结了,民风淳朴了。
    2016年,陈胡村被建安区确定为6个孝心试点村之一。2016年,陈胡村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村。在陈胡村的辐射带动下,河街乡有10多个村也相继成立爱心志愿服务队,把每月初九定为“孝心日”,孝老敬亲,形成了“孝心村集群”。
    王淑英告诉记者,张红彦和她的孝和爱心团在帮扶贫困户方面花费了不少心血,为贫困户捐款捐物、打扫卫生。
    “公益事业不是一己之力,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 助老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全社会敬老爱老意识。”王淑英说。(许昌日报 记者 孔刚领 通讯员 左慧娟 胡晓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