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优化营商环境
许昌中院以“三大攻坚行动” 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信息时间:2022-10-24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今年以来,许昌市中院坚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工作大局”,锚定“稳经济、保主体”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强力攻坚“失信修复、执转破、办理破产”三大行动,依法助企、护企、暖企,助力危困企业恢复信誉、轻装上阵、脱困重生,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司法保障,取得良好成效。

强力攻坚“失信修复”,让失信主体恢复市场信誉

突出善意文明导向,严格执行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千方百计降低司法活动对中小微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一是实行动态管理。针对我市失信主体数量多、占比高、总量全省最多的突出问题,全面摸排失信企业资产状况、经营状况和履行意愿,以多次重复被列入失信惩戒存量企业为重点,区分应删除未删除、无财产可供执行、有财产执行和解、有财产恢复执行、生产经营状况等具体不同情形,拉台账、建清单,对严重失信主体进行动态管理。二是分类施策修复。按照“一企一策”要求,对积极配合执行并履行义务、有履行义务意愿且经申请执行人同意等符合法定条件的企业,纳入退出清单,发挥正向激励作用,修复信用评价。对已进入破产程序和破产终结的企业,主动提供法律服务,指导破产管理人向纳失法院及时依法申请解除失信惩戒,帮助企业恢复市场信誉。今年以来,依法撤销或删除失信信息2541条,力争到今年年底前将严重失信企业数量占当地法人企业比重压降到1.5%左右。三是严控失信增量。既注重维护失信被执行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不受影响,又平衡保护申请执行企业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做到保护但不庇护、全面而又平等,严格区分失信惩戒和限制消费措施,被执行企业因疫情影响暂时丧失履行能力但不具有规避、抗拒执行等情形的,依法审慎采取惩戒措施,不纳入失信名单,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强力攻坚“执转破”,让破产保护功能有效释放

树立“企业被执行人无终本”理念,打通“执转破”通道,优化破产案件结构,确保“执转破”案件移得出、立得上、破得了。一是审执一体发力。充分发挥执行局和破产审判庭协同发力优势,常态化把执行不能案件作为破产案件的重要来源,统一审查“执转破”标准和程序,全面排查企业被执行人未实际执结案件,逐案甄别是否符合“执转破”条件,畅通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渠道,推动僵尸企业摆脱困境。二是坚持当破则破。按照量大优先、先易后难的原则,重点将无经营资金、无营业场地、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下落不明的僵尸企业应转尽转。今年以来,利用该机制快速出清僵尸企业24家,一揽子消化执行案件106件,确保企业财产在债权人中依法公平清偿。三是简案快审快结。深化破产案件繁简分流、快慢分道,对债务关系简单、资产规模不大、无风险隐患的小微企业,加大简易快审机制适用频次,在听证、破产告知、债权人会议、债权审查认定、财产清查、程序终结等环节,探索实行标准化作业,促进“执转破”案件快进快出,释放破产程序保护功能,早发现、早挽救一批具有重整价值企业,确保案件6个月内快审快结。

强力攻坚“办理破产”,让有价值企业脱困重生

坚持破是形式、立是实质,以营商环境评价“办理破产”指标为牵引,进一步改善提升“收回债务所需成本”“债权人回收率”指标。一是坚持“多重整、少清算”。高站位把握“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政策引导,健全破产企业识别机制,既让无营业价值和清偿能力的僵尸企业通过破产清算及时市场出清,防止债务风险累积引发更大危机,又最大限度运用破产重整手段,挽救有价值、有前景的危困企业,将大量闲置的土地、设备、人才从困境企业中解放出来,促进市场资源有效配置,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二是着力“保主体、稳就业”。注重打造“生产不停、职工不散、税源不断”司法救助模式,推动府院联动机制实质化运行,精准适用破产重整、和解等程序,灵活运用预重整、引入共益债、出售式重整等方式提高重整成功率,采取“保壳”重整方式保留优质企业经营资质、品牌声誉等资源,支持具有挽救希望和价值的困境企业脱困重生。2020年以来,先后帮扶许昌鲜易供应链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成功破产重整,盘活资产19.78亿元,稳住988名职工就业,有力服务“六稳”“六保”。三是严防“假破产、真逃债”。指导管理人重点关注债务人是否存在转移资产、虚构债务、个别清偿等行为,对恶意串通、动机不纯的破产申请一律驳回,对把破产重整当作“避风港”、逃避债务的企业依法破产清算,有效防范个别债务人恶意利用破产程序中止执行、清理债务的法律效力规避执行,依法驳回禹州市和味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破产清算申请,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