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建安区以“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为抓手,持续助企纾困解难,受到广大市场主体一致好评。今年上半年,建安区新增市场主体3334户,同比增长14.1%,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
主体责任做“加法”,多方联动强担当。建安区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一号工程”,科学制定《建安区优化营商环境月考评工作机制》,在全市率先对所属17乡镇(街道、开发区)、40个区直单位开展营商环境月考评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切实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及市场主体满意度。同时,对标新规则、新标杆,从行动方案、任务清单、提升措施到整改台账,形成环环紧扣的“提升链”。今年以来,共向全区50多个涉及单位派发整改交办单68份,明确时间节点,逐一销号,实行“工作落实、发现问题、督办整改、提升效能”闭环管理,实打实、硬碰硬,不让每一件事“踏空”,强力推动工作落实。
办理流程做“减法”,打造服务新样板。建安区着力营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获得感最强”的政务环境,从简化材料清单、提升审批效率、优化政务服务三方面“刀刃向内”,编制建安区“免申即享”清单及办事服务指南,梳理汇总惠企政策87条、编制办事服务指南66项,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尤其是建立“5+2”工作机制(“5”即工业、批零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建筑和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物流业、农业5个行业“四上”企业服务微信群,“2”即政务服务项目代办工作机制、月考评调度工作机制),全区300余家企业进群,提出的131个问题全部线上解决,政务服务大厅线下受理代办业务405件,全部当日现场办结。全区不见面审批事项1760项,占比100%,“即办件”1760项,占比100%,其中行政许可类事项“即办件”占比100%,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间压缩比95.75%,咨询、投诉、建议件及时办结率100%。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一审平均耗时压缩至20天以内,2023年以来买卖合同纠纷首次执行案件平均结案用时46.4天,缩短了32.6天。
创新机制做“乘法”,巧借东风好发力。在建安区,跨部门联动、组团送服务成为常态,容缺办理、联合验收等改革迭代升级,加速推动项目开竣工,通过机制创新做“乘法”,助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全省首推“交房即办证”,“3公里”办税缴费服务圈、建“共享电源”服务夜市经济、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服务提速、执法提效”等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非接触式”办税业务、共享电源、“1+3+5+X”诉源解调模式、“互联网+司法”助力跨境数字贸易发展等营商环境领域创新工作亮点受到省级媒体宣传报道。7月1日,在全市首家推出市民之家“周末不打烊”延时服务。截至目前,涉及6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解决企业群众“上班时间没空办、休息时间无处办”难题,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强劲动能。
堵点痛点做“除法”,助企减负添动力。建安区以“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为抓手,收集土地手续办理、清欠、用工等类型问题518条,全部按期办结。围绕企业资金难题,加强困难行业金融扶持,今年以来,组织辖区银行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42个,利用“信易贷”平台累计投放贷款54笔6.43亿元。创新开展“党建+金融”整村授信工作,对接19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1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投放余额4661万元。针对今年河南地区夏收灾情,会同驻区银行对受灾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新发放贷款1522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同时,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采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处理涉中小投资者案件557件,涉案金额5800万元,处理金融纠纷案件26件,涉案金额1100万元,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用353万元,全力实现涉企纠纷化解用时最短、成本最低、效果最优。5月31日,在全市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建安区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问题办理优秀集体”“六项对接优秀集体”。
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建安区的最美名片,已成为全区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下一步,建安区将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创新监督管理机制,优化企业服务,打响“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新品牌,以营商环境之“优”,促进市场之“活”、经济之“稳”、发展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