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许昌市魏都区聚焦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群众有感,着力健全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助企纾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政策落地生效,全面提升市场主体和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擦亮“‘魏’民服务”金字招牌。
一、在“统”字上下功夫,确保步调一致
魏都区成立高规格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区委书记、区长任“双专班长”总牵头,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具体抓,每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召开全区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以案促改警示教育会、涉企职能股室作风评议会等,释放大抓营商环境的强烈信号。
全区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落实行动,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日常调度、各指标牵头单位分工负责、各级各部门合力共建营商环境的工作局面。坚持专班晨会和问题交办工作机制,列出影响营商环境问题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式推进。各指标牵头单位分管县级领导带头推动,对难点堵点问题专题研究、亲自督办,各相关单位集中攻坚,补短板、强弱项。
魏都区紧盯企业反映强烈、群众反映集中、社会普遍关注的损害营商环境问题,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成立专班督导组,围绕台账清单,实行交办单、问责单“双单制”推进,建立“督查—反馈—整改—回头看”闭环机制,严格落实日督导、日通报、日交办制度,对魏都市民之家、街道办事处服务管家服务情况、便民服务中心等进行不定期督导,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进行通报,连续发现问题仍未整改的,对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目前,已下发通报42期,约谈8人,交办单44份,问责单9份,对7个单位的13名党员干部分别进行了党政纪处分,强力推动重点工作落实落细,彰显铁腕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在“便”字上做文章,推动服务升级
魏都区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抓手,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回应民需“重点”,以“动真碰硬”的决心剖解民忧“痛点”,以“不等不靠”的速度打通民困“堵点”,以“立行立改”的作风补齐民生“断点”。全面梳理区本级、街道办、社区以及辖区公安户政大厅和警务室的事项,形成了区本级1170项、街道办133项、社区29项的三级政务服务办事网络,满足不同类型的企业、群众办事需求。打造魏都市民之家线下叫号线上预约系统,实现统一线上预约服务。建设智能自助服务专区,实现“窗口式、面对面”传统模式向“自动化、智能化”服务新模式的转变,高效审批成为常态,个体工商登记最快5分钟,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办理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印章刻制不超过2个小时,发票领取不超过2个小时,实现了新开办企业一日办结。
以“全集中、全代办、全链条、全流程”为标准,着力打造最便捷企业开办环境。在线上“一网通办”和线下“一窗受理”基础上,实现以市民之家商事登记窗口为核心,各办事处帮办窗口为辅助,政银合作网点为补充的服务模式,企业开办便利度极大提升,实现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比率达到99%。通过与辖区商业银行网点开展合作,构建“资源整合、政银互信、便企利民”服务模式,在试点银行网点即可实现“企业个体开办+营业执照发放+免对公账户开户费+免账户管理费+免费送pos机和二维码+人社业务办理”的大礼包,有效降低市场主体开办的时间和资金成本。2023年1—9月,新开办各类市场主体9667个,同比增长46.08%。
三、在“新”字上求突破,实现创新发展
魏都区创新服务方式,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全区56个区直单位、13个街道办事处、89个社区三级联动,采取“领导分包+管家服务”模式,对全区市场主体派驻1300余名企业服务管家,通过发放张贴“魏都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明白卡”,明确服务管家职责,常态化开展实地走访上门服务,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推动服务市场主体工作走深走实。
通过实行“信用+审批+监管”新模式,实现食品经营许可后置审批事项证照联办和一次办结,食品经营许可办理“证照联办真落地、群众最多跑一趟、审批监管相衔接、档案质量大提升”。贯彻落实市场监管领域“四个清单”,严格落实首违不罚和减免处罚政策,办理的某餐饮店食品浪费违法案件入选河南省首批制止餐饮食品浪费违法行为典型案例。
坚持以法制化营商环境护航企业健康发展,推进执行权运行机制改革,创新推出“执行110”新模式,全天候快速精准打击逃避执行行为,切实维护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解决涉企执行难问题。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红帆船诉源治理新模式,通过搭建线上平台,汇聚基层治理合力,推动形成“远程在线、多元共治”网络解纷新格局。
一系列简政为企措施的实施,让市场主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魏都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力度”与“温度”。今年以来,魏都区累计引进落地省外投资项目30余个;上半年,全区GDP增速达到13.6%,工业增加值增速19.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1.6%,营利性服务业增速104%,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远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