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实施“许昌英才计划”3.0版政策体系为牵引,发挥“加减乘除”效应,做好人才引、育、用、留文章,形成了“以业聚才、以才兴业”的融合互促格局,实现了营商环境与人才环境“同频共振”。
招引渠道做“加法”——坚持向外引、向内育同向发力
一方面,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打造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的引才活动。聚焦高层次人才招引,围绕“633”工业体系需要,编制发布许昌市招引人才分布图,帮助人才和企业精准对接;围绕招引青年人才,实行许昌市引进优秀硕(博)士三年行动计划,召开“许君以昌·智享未来”高校系列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2.17万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14万人。另一方面,坚持“大人才观”,重视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深入推动许昌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合作,全市已有77家企业与中国科学院33家院所开展人才、技术合作,立项数、获得资金数均居全省第1位;持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6.1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9.33万人。
政策门槛做“减法”——着力破障碍、解束缚激发活力
优化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升级“许昌英才计划”1.0版、2.0版、3.0版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引进认定、评价激励、流动配置、服务保障机制,设立不少于15亿元的“许昌英才基金”,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简化认定程序。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向重点企业下放职称评审、技能人才评价权限。积极构建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发展“一帮到底”的“一呼百应”快响机制。创新招引机制。建立“一事一议”工作机制,通过专家举荐、针对性洽谈等形式,深入推进“带土移植”人才团队引育。构建“双招双引”机制,发挥市政府驻外联络机构招才引智作用,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北京、上海等地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导许昌市重点企业在发达地区建设研发平台,打造“人才飞地”。
平台建设做“乘法”——推动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搭建集聚平台。科学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能级人才集聚平台。国产通用人工智能算力落地边缘云计算中心,打造了全省唯一、全国第一梯队的云—边—端协同算网融合平台;德通智能科技公司牵头组建百余名行业专家学者加盟的“振动搅拌应用技术创新联盟”,获得核心成果专利160多件,振动搅拌设备细分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5%。深化校地共建。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许昌市校地人才共建工程的实施意见》,推动在许高校和地方每年互派80名专家人才双向交流挂职,实现了“政产学研用”深度拓展,先后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144个,合作开展项目研发503项。选派科技副职。坚持每年从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中级职称或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专家人才,到乡镇挂任科技副乡(镇)长,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截至目前,共选派4批200名专家人才助力科技帮扶、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急难愁盼做“除法”——确保大环境、小气候同步提升
营造最优“小气候”。积极落实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营造最优人才“小气候”的若干举措》,建立实时跟踪、专题评估、定期调度制度,督促各责任单位认真落实目标任务。健全服务保障机制。构建功能完善、资源集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全面落实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20多项配套服务保障措施。加大推优表先力度。定期选树优秀企业家、优秀科技工作者、“许昌大工匠”等优秀人才,深入挖掘、宣传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许昌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以打造“人才洼地”成就“创新高地”为目标,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为许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