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军、张山佳、孙绍武、冯莹莹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持续提升中心城区,做优做强县域经济的提案》收悉。经与市交通局、市工信局、市文广旅局等部门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推动交通互联互通。统筹推进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建设,许港快速通道、新G107等一批交通项目建成投用,连接航空港区梁州大道、荆州路的忠武路、中原路部分路段建成通车,许昌市绕城、郑南、焦平、周平高速加快实施,尉临高速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郑许之间已贯通3条高铁、1条普铁、1条市域铁路、4条高速公路、10条干线公路,初步形成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郑许市域铁路开行大站快车,累计运送旅客超1800万人次,许昌东站、体育中心站等重要站点开通公交接驳线路。
(二)加快产业协同发展。以市域铁路、魏武大道、京港澳高速沿线为纽带,加快建设许港产业带,目前许港产业带许昌区域集聚了9家上市公司、1071家规上工业企业、377家高新技术企业,与郑州和港区形成了“1+1>2”的产业协同效应。汽车及零部件领域,远东传动、同心传动、爱彼爱和、普赫姆等企业成为比亚迪、上汽、宇通的重要供货商。生物医药领域,加快建设中原生命健康谷,省医学科学院、省中医药科学院许昌基地揭牌。电子信息领域,裕同包装、黄河信产、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正在与航空港区共建智能芯片、算力网络、智能终端产业生态圈。
(三)推进服务共建共享。争取高校资源向许昌延伸,中原科技学院许昌校区在校师生达到2.4万人,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实现驻许高校博士招生零的突破。许昌市中心医院与省人民医院、郑大一附医院结为协作医院。签订《郑许公共文化服务同城合作协议》,在人才培训、文化活动、展览展示等方面与郑州实现融合互通,省博物院许昌分院挂牌成立。联合郑州、洛阳等都市圈城市,共同点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三国文化之旅城市地图,打造了三国文化体验游、胖东来打卡购物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许昌与郑州都市圈其他城市住房公积金实行互认互贷。
二、持续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
(一)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商业布局,奥特莱斯商业中心、胖东来梦之城等项目有序推进。今年实施公园游园建设提升项目24个,改造体育公园1个,中心城区绿道总长度达到395公里以上。深化文旅商融合发展,深挖胖东来文化价值和商业逻辑,培育“文旅+商超”的新场景、新模式,延伸优化“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链条,打造了城市文旅新地标。提升曹魏古城等文旅项目运营水平,推出《三国世界》剧本场景游戏、“魏王迎宾”“青梅煮酒”三国文化情景剧等新业态,实现城市游与胖东来商贸游相互引流,曹魏古城入选全省十佳消费新场景。
(二)深挖特色文旅资源。实施曹魏欢乐城、三国文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提升、钧瓷非遗文化传承中心等项目,推出曹魏古都穿越之旅、万彩钧瓷奇妙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胖东来品质消费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成功举办2025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节,持续擦亮“曹魏三国、万彩钧瓷、花木温泉、东来消费”等城市文旅品牌,今年上半年5个节假日全市旅游接待人数1942.4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0.33亿元。
(三)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打造了城市治理、城市生命线、综合执法等13个专题场景,累计处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43余万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中心城区燃气、供热实现“三高区域”安全运行监测。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受理”改革,已上线29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三、做优做强县域经济,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禹州市壮大钧瓷文化产业,神垕镇钧瓷产业年产值达到28亿元,钧瓷工业文化园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推动长葛市巩固提升卫浴产业集群,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长葛)顶墙装饰材料博览会暨第一届中国中部(长葛)卫浴展销会,成交金额9.2亿元;推动鄢陵县加快花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向精深加工、文旅康养等方向发展,上线全国首家县级花卉苗木云上交易平台;推动襄城县培育壮大碳基新材料、高纯硅材料、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4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49家,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8家,河南省“瞪羚”企业18家。深化产学研合作,中原电气实验室、河南农大P3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许昌电气分中心即将设立,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416家。谋划建设环农大科创圈、许昌科教新城、环高校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着力打造“一圈一城一基地”创新格局。
(三)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机制,加大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开发,全市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6775亩、闲置土地27222亩,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力度,今年以来累计申报“两重”“两新”项目21个,争取国债资金8.9亿元,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实施“许昌英才计划”3.0版,建设中原学者工作站11家,累计引进92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181名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