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彪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纵深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委社会工作部、许昌金融监管分局等部门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许昌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突破口,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放权赋能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农村公共服务稳步提升。
一、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等
优化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计划,建成投用中小学77所,新增学位超7万个,城区学校“大班额”“择校热”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学校“四个统一”“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全覆盖,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56.6%。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乡级医疗机构,实施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提升攻坚行动,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全市103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61家达到推荐标准、位居全省第2。其中,鄢陵县12家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505所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实现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制定实施许昌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心城区形成“15分钟图书阅读圈”,各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103个乡(镇、街道办)、244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设达标,农村文化设施覆盖率提升至98%,基本实现“村村有阵地、月月有活动”。
二、加大力度稳岗就业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乐业许都”工程,建设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采取留工稳岗、网络供岗、直播带岗、进村送岗、服务保岗等“五岗联动”模式,统筹办好“10+N”公共就业服务系列专项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1万人,新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460人。鼓励引导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落实力度,今年以来为284户创业实体发放贷款1.77亿元,带动就业2023人。实施“凤归中原”返乡创业工程,以乡情亲情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创业,今年以来全市返乡入乡创业0.21万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分领域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供给,强化“送技下乡+就业服务”,助力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以来全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0218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20551人。强化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与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西北农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积极筹建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力度,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实现驻许高校博士招生零的突破。今年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200名,组建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4个,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0余场次,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
三、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加大涉农金融支持力度。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推进“整村授信”和“党建+金融”,累计推出100余款城乡融合专属金融产品,截至2025年7月底,全市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364.36亿元。引入河南省农担公司,引导县级政府设立风险补偿金,推动构建“县级政府+银行+融资担保机构”的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累计担保业务规模5761笔、21亿元。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以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为突破口,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农地经营权单一抵押”“农地经营权+地上附着物”等模式,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融资需求,全市累计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546笔、金额5.75亿元。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制定出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试点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与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合作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组建农村产权综合服务公司,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系统上线试运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驶入“快车道”。目前,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挂牌数量63宗,挂牌总金额3716.5万元,成交金额1586.6万元。
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全国文明村镇达到17个,省级文明村镇达到26个。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良好乡风家风民风,引导村民遵规守约,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治理成效持续巩固。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标和美村、富美村、洁美村标准,因村制宜、分类施策,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累计完成882个村庄环境整治,乡镇政府驻地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市农村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8%,基本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3.3%,3个村庄入选全国美丽休闲乡村。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每年组织戏曲、电影进社区、进乡村等演出5000余场次,覆盖80%以上行政村和社区,年惠及群众400多万人次。组织举办咱村有戏、四季村晚、市民文化夜校、戏迷擂台赛、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等群众性赛事活动,让人民群众当主角、上舞台、展才艺,共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建设新时代乡村文化联盟,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乡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做法获评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优秀案例。
2025年8月21日